藍星魚繁殖方法
藍星魚繁殖方法?
藍星魚在6~7個月時就已具備繁殖能力,但盡量選擇年齡稍大的魚作為親魚進行繁殖。選擇1~2年的藍星魚進行繁殖,便能提高繁殖的存活率


其次水溫對藍星魚的繁殖有一定的影響,在藍星魚繁殖期間將水溫控制在26~28℃,并保證水溫的恒定即能提高藍星魚繁殖的存活率。
藍星魚產卵之后大約3天左右便可孵化出小魚,在小魚剛出生時需對它進行仔細的呵護,需保證小魚生活水質的干凈透徹以及水溫的恒定,還可適當給它喂食蛋黃水補充營養。
藍星魚繁殖方法
藍星魚繁殖方法只要成熟之后是可以進行自然交配的,在繁殖的時候只要注意水質一般情況下都是沒有什么問題的。
原產于東南亞的馬來西亞、印尼蘇門答臘、泰國、越南南部以及南亞的印度等地。該魚腹鰭已退化為長絲狀物,故又名絲足鱸。其體側有三塊極其鮮明的黑色圓斑,一個在鰓蓋后,一個在軀部中央,一個在尾柄基部,把魚體裝飾得非常俏麗。

藍星魚的學名為絲鰭毛足鱸
(Trichogastertrichopters),臺灣稱為絲鰭毛腹魚,隸屬于攀鱸科
(Anabantidae)。原產于東南亞的馬來西亞、印尼蘇門答臘、泰國、越南南部以及南亞的印度等地。
該魚腹鰭已退化為長絲狀物,故又名絲足鱸。其體側有三塊極其鮮明的黑色圓斑,一個在鰓蓋后,一個在軀部中央,一個在尾柄基部,把魚體裝飾得非常俏麗。三塊圓斑就象三顆黑色的星星,鑲嵌在藍色的天空中,故被贊為“三星魚”或“藍三星”。1896年由德國人J.F.Umlaff首先記述發表,其英文名為Blegorami(藍哥拉美)或Threespotgorami(三星哥拉美)。東南亞一帶觀賞魚養殖者,將其稱為“藍舢舨”
(Blesampan)(因其體型與一般“舢舨魚”類似,只是顏色不同而已)。其他中文名還有萬龍魚、藍曼龍、黑斑線鰭魚等。
藍星魚依體色來區分,則可分為兩種:
一種體色比較紫紅,另一種則為光藍色。Lodiges博士發現來自蘇門答臘的種類,體側沒有黑斑,故又稱此種魚為Trichogastertrichopterssmatrans(藍毛足鱸、藍線鰭魚)。
體呈橢圓形,側扁,頭中等大,眼大,位于頭側中央,胸腹部至尾柄末端呈長弧形。腹鰭胸位,已退化為絲達尾部,起觸覺器官的作用。成魚體長約在10~15厘米。
其通體為藍灰色,腹部為淺黃色,在弱光的照射下身體發出綺麗多彩的紫羅蘭色,其體側有3個黑色的斑點,背鰭、臀鰭和尾鰭灰色,各鰭上有白色珍珠狀的斑點。背鰭短而高,略帶黃色,展開時飄飄如一面小旗。臀鰭很長,自胸部往后一直延伸到尾鰭基部,淡黃色,有鮮麗的橙紅色寬邊,游動時酷似柔軟的裙邊在迎風飄動。尾鰭淺叉狀,基色淺黃而透明。鰓蓋部閃爍藍色綺麗的光輝。
在飼養藍星魚的時候,保證健康的水質是非常重要的。
藍星魚的繁殖方法
1、親魚的選擇:


藍星魚繁殖,首先需要選擇親魚。選擇合適的親魚,有利于之后繁殖的成功。選擇的標準是比較多的。比如長度,最好在10厘米以上;比如年齡,最好在一年或者兩年;外觀也得好看,體質也得健康等等。
2、魚缸以及水環境:然后就是準備合適的魚缸,魚缸的大小需要根據藍星魚繁殖的條數來決定。并且,魚缸中可以放置一些水草,可以供雌魚筑巢使用。然后,魚缸中的水環境也得注意,各方面都需要調控。水溫可以控制在26-28度之間,不能太低;水的PH值則需要在6.8-.2之間,可以直接選擇中性的水;硬度則控制在120-150ppm比較好。
3、筑巢和產卵:之后,可以將選擇好的藍星魚放入魚缸之中。雌魚就會去筑巢。在筑巢完成之后,雄魚就會開始追逐雌魚。雌魚則會在巢中產下魚卵,雄魚則會過去授精。
4、孵化:在雌魚產卵過后,它們就會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休息,此時可以直接將它們撈出來,放在單獨的魚缸中休養。雄魚可以繼續留在繁殖的魚缸中,它們會保護受精卵,在受精卵掉出魚巢之后會將它們放回去。保持周圍環境適宜,魚卵大概會在3天左右孵化成功。喂食可以選擇蛋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