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賞魚豎鱗病的治療原則
觀賞魚豎鱗病的治療原則
當觀賞魚出現游動緩慢、無力,鱗片豎起、體表粗糙等癥狀時,你的觀賞魚可能已經換上了豎鱗病。觀賞魚豎鱗病在病程非常嚴重時,用手輕壓鱗片,滲出液會從鱗片下噴射出來。觀賞魚的豎鱗病已經發現就應及時治療,不然很有可能引起更大的經濟損失。

1、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20MG/KG濃度浸洗魚體。當水溫20度以下時,浸洗20-30分鐘;21-32度時,浸洗10-15分鐘,用作預防和早期的治療。
2、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0.2-0.3MG/KG濃度全池遍灑,病情嚴重可提高濃度為0.5-1.2MG/
KG,用作預防和早期的治療。
3、用紅霉素2-2.5MG/KG濃度浸洗魚體,水溫在34度以下,浸洗30-50分鐘,每天1次,連續3~5天,直到病情好轉。
4、注射鏈霉素或卡那霉素,每千克魚重注射12萬-15萬國際單位,通常只注射1次,患病嚴重時可在
第五天注射
第二次。
5、用氟哌酸內服,每10KG魚體重每天用藥粉0.8-
1.
0G,每天一次,連續服用六天。
6、用利凡諾20MG/KG濃度浸洗,當水溫5-20度時,浸洗15-30分鐘;21-32度時浸洗10-15分鐘。用作早期治療效果顯著。
7、用利凡諾0.8-1.5MG/KG濃度遍灑有特效。
使用上述處理方法的同時進行鹽水浴,效果顯著。
認識魚的豎鱗病及其防治
豎鱗病又稱鱗立病、松鱗病、松球病等。是鯽魚、金魚、鯉魚以及各種熱帶魚的一種常見病。我國南方飼養的草魚、鰱、鳙等有時也發生這種病。
一、病原體

初步認為是水型點狀假單胞菌,短桿狀,近圓形、單個排列,有動力,無芽胞,革蘭氏陰性;瓊脂菌落圓形,24小時培養后中等大小,略黃而稍灰白,迎光透視略呈培養基色。
國外有人認為此病是由氣單胞菌,或類似這一類的細菌感染引起;也有認為是一種循環系統的疾病,由于淋巴回流障礙而引起。
二、流行情況
該菌是水中常在菌,是條件性致病菌,當水質污濁、魚體受傷時經皮感染。主要是危害鯉魚、鯽魚、金魚,草魚、鰱魚有時也患此病,從較大的魚種至親魚均可受害。主要流行于靜水養魚池中,流水養魚池中較少發生。主要發生在春季,有時在越冬后期也有發生。死亡率一般在50%以上,發病嚴重的魚池甚至100%死亡,鯉魚親魚的死亡率也可高達85%。
三、癥狀及病理變化
病魚離群獨游,游動緩慢,嚴重時呼吸困難,對外界刺激失去反應,浮于水面。
疾病早期,魚體發黑,體表粗糙,魚體前部鱗片豎立,鱗囊內積有半透明液體。
嚴重時全身鱗片豎立,鱗囊內積有含血的滲出液,用手指輕壓鱗片,滲出液就從鱗片下噴射出來,鱗片也隨之脫落;有時伴有鰭基充血,鰭膜間有半透明液體,順著與鰭條平行的方向稍用力壓之,液體即噴射出來;眼球突出,腹部膨大,腹腔內積有腹水;病魚貧血,鰓、肝、脾、腎的顏色均變淡,鰓蓋內表面充血。
皮膚、鰓、肝、脾、腎、腸組織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病變。
四、診斷
根據其癥狀,如鱗片豎起,眼球突出,腹部膨大、腹水,鱗囊內有液體,輕壓鱗片可噴射出滲出液,可作出初步判斷。鏡檢鱗囊內的滲出液,見有大量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即可作出進一步診斷。
應注意的是,當大量魚波豆蟲寄生在鯉魚鱗囊內時也可引起豎鱗癥狀,用顯微鏡檢查鱗囊內滲出液即可區別。
金魚的豎鱗病要注意與正常珍珠鱗區別。珍珠鱗金魚的鱗片上有石灰質沉著,有光澤,給人以美的感覺。患豎鱗病的病魚鱗片無光澤,病魚通常沉在水底或身體失去平衡。
五、預防措施
1.魚體表受傷,是引起本病的可能原因之一,因此在扦捕、運輸、放養時,勿使魚體受傷。
2.發病初期沖注新水,可使病情停止蔓延。
水體消毒
1)常規水體消毒:
衛康每畝·米
200g,每15天一次。
2)發病時:衛康每畝·米400g-
600g,每天一次。
觀賞魚豎鱗病的癥狀及防治
觀賞魚豎鱗病是觀賞魚的一種常見疾病,病時,觀賞魚的魚鱗很明顯的一片片豎立在魚的皮膚上。觀賞魚豎鱗病的病癥來的非常快,并且治愈率不是非常高,常見于春秋兩季。
一、病因
病原體:
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相似的細菌。
二、癥狀
魚的鱗由平覆魚體表變成象松球一樣一片一片的象外長開。鱗片的基部鱗囊水腫。在鱗片上輕輕一按,鱗片就會脫落。2-3天后病魚就會死亡。此病好像不具傳染性,多見于金魚、錦鯉、攀鱸科魚及卵胎生鳉科魚類,象瑪莉、月魚、孔雀等。每年春季較為流行,發病的魚看起來很恐怖。而且也不好治療即便是治愈了觀賞價值也大打折扣。所以不如人道毀滅來的好一些。
三、治療方法
1、五萬分之一的四環素溶液藥浴1小時/天。
2、2%的食鹽加3%的碳酸氫鈉溶液藥浴10分鐘/天。
3、呋喃西林加痢特靈溶液浸泡。